此盤非彼盤
——柳林盤子會之一
□ 白占全
柳林“盤子會”是以“盤子”為載體而展開的。所謂“盤子”,并非餐桌上盛菜的盤子餐具。柳林盤子會的盤子,實際上是一種放大了的神龕,濃縮了的廟宇,是民間能工巧匠將廟宇按一定的比例縮小,經過精雕細刻,油漆彩畫,做成一種活卯活鞘、裝拆自如的活動神龕、濃縮廟宇。詩人張不代在觀賞盤子會后曾作打油詩一首:
初聞盤子節,慕名生疑竇;
盤子尋常物,天下到處有。
柳林何其盤,竟須以節酬?
觀罷盤子節,驚嘆迸出喉!
此盤非彼盤,奇異果稀有,
天下神仙居,合伙辦公樓。
有夢圓爾夢,有憂解爾憂;
任爾心圓攀,任爾意馬走。
前因均不論,后果都豐收。
天地何其小,人心大宇宙;
好個盤子節,轉盤如神游!
風俗傳世長,文化有源頭。
細品多品味,條縷理還稠;
柳林柳樹多,還需多栽柳。
發展道理硬,圓夢靠雙手;
敬告盤樓仙,睜大眼睛瞅。
香火任爾食,供果任我偷;
今日蔥蔥夢,明日青青柳。
把盤子的特征功用描述得淋漓盡致,活脫脫地躍然紙上。
盤子是一種制作非常精美的樓閣型組合仿古木雕藝術,傳統的單面盤子一般高約三到四米,長深各三米左右,也有二層、三層的,規模大的,甚至可以踏木樓梯到二層三層上去,繞圍廊四周觀賞。盤子按照材料分有木刻、鐵制、鐵木組合、石刻、水泥制作五種,水泥盤子和石刻盤子比較少見,水泥盤子只穆村背道有一個,石刻盤子只南山生態公園有一個。鐵制盤子大多出現在80年代,用鋼管作柱,鐵皮、鐵板作廈、圍廊、雀替、額眉以鐵焊烙出各種圖案,鐵木組合與鐵制盤子相伴出現,斗拱、額眉、圍廊為木制,柱廈為鐵制,90年代后期,鐵制、鐵木組合已大部分被淘汰,代之而起的是高規格大規模的精雕木刻盤子。
制作盤子是一個非常科學精細而又復雜的工作,制作前需精心選料,木料必須是干透且沒有疤痕的才行,如果急用,木料沒有干透,要在烤房里烘烤或用柴禾燒烤,使其徹底變干。一般來說,新買的木料需經過一年四季才能夠用于盤子。盤子在制作前需要設計各種比例的圖樣,且要將盤子的面寬、柱高、柱徑、進深、出檐、斗拱等關鍵性的尺寸標注在圖樣上,然后根據盤子的規模制作主要構件。首先要制作柱面,根據其豎立的不同位置,按柱高加出適當的后備長度截料,放八卦線、砍八方,砍完一面刨光一面,然后,再在八方的基礎上放十六角錢,依十六方形砍圓刨光,刨出來的柱面必須是正圓形,不能留有死楞。柱子彈完線后便可進行鑿作榫卯,根據需要確定每根柱上的卯口,用鑿子鑿出規整的口型,便于組合時搭接。柱子做好制作斗拱,斗拱是用來支撐屋檐與柱子的剪力及承托挑桁的,由很多各種形狀的小木構件組合而成。從外表看,重重疊疊,頗為復雜,細細看來,則前后上下有條不紊,以檐柱縫為分界線,在檐柱線上的叫“正心拱子”,在檐柱縫以外的拱子叫“外拽拱子”,在柱頭上的叫“柱頭斗拱”,在柱間額枋上叫“平身斗拱”,在屋角柱頭上的叫“角科斗拱”。一個盤子規模的大小,決定于“踩數”的多少,一組斗拱的繁簡,常以“踩數”的多少為標志。一般以二步行踩、三步行踩、四步行踩為多見。翹、昂嘴、耍頭子制作精細,耍頭子上有起峰,刻有各式各樣龍的圖案,龍頭均為粗線條的鏤刻。
雀替、額枋純為鏤空雕刻,雕刻前盤子藝人先要進行構思,設計出草圖,畫在固定的木板上,然后再進行雕刻。圖案有二龍戲珠、鳳戲牡丹、升龍降龍、草龍團龍、老鼠鬧葡萄、龍鳳呈祥、鹿鶴同春、麒麟送子、孔雀戲牡丹、連年有余、十八羅漢、明八仙暗八仙等。盤子上的龍則馬首蛇身、魚鱗鹿角、鬣尾狗爪,升降自如,鳳凰則是喙如鸚鵡,身如鴛鴦,翅如大鵬,足如仙鶴,羽如孔雀,體呈五色,開合得體,栩栩如生。鹿鶴同春刻的是一只梅花鹿、一只鶴、一棵松樹;升降龍多為一龍騰空、一龍下沉,坐龍則突出龍的頭部形象,龍身上下盤繞,五色祥云飄飄;老鼠鬧葡萄刻的是串串飽滿的葡萄,一只老鼠攀附而上,做欲啃噬狀。因為老鼠、葡萄是多子的象征,所以每一個盤子的雀替均有老鼠鬧葡萄、老鼠鬧牡丹的圖案。
在盤子雕刻中,牡丹和蓮花是常見的主題。藝人在設計牡丹紋樣時,根據牡丹花幾圓幾缺的形象特征,提煉出了四句口訣:“小瓣尖端宜三缺,大瓣尖端五四最,老干纏枝如波紋,花頭空處托半葉。”云紋是盤子雕刻的常見造型,一般情況下,“行云綿延似流水,臥云平擺像如意”“大云通身連氣,小云巧雨生靈”。房檐滴水全用刀刻,多為“貓頭”,也有刻有“壽”字、卍字的。盤子頂全用木板或加厚三合板制成,鋪以各色木瓦,木瓦上刻有轱轆花、沙鍋套、十字花、鎖鏈、竹節、長壽字、甲葉子、魚鱗、銀錠、料瓣花等圖案。挑頂的制作也十分精細,尤其是脊獸,要安放仙人及仙人頭、小獸,小獸的先后順序是龍、鳳、獅子、象、天馬、海馬、狻猊、押魚、獬豸、斗牛(吼)、行什(猴)。其中天馬與海馬、狻猊與押魚的位置可以互換。小獸的安放根據柱高而定,每柱高二尺放一個,得數全為單數。有時小獸的安放并不是按照柱高而算,而是根據盤子主辦者的要求而確定。
畫時,枋心內畫行龍或二龍戲珠,藻頭青色畫升龍,大額枋心內畫龍,斗拱板銀朱油漆底畫龍,也有的在枋心內畫錦、畫花草、畫夔龍,多為青底畫龍,綠底畫錦。大部分盤子繪畫主要分布在內裝木板上,內容異常豐富,有以想象的龍鳳、麒麟、鹿鶴等靈禽瑞獸為內容的;有以人物、器樂、文房四寶、花鳥樹木為內容的,通過借物象征和取物諧音的手法,組成具有特定含義和吉祥主題的圖案。主體部分卻是神及神話故事、民間傳說故事、歷史故事為主,諸如三官大帝、天官大帝、儒圣孔子、送子觀音、彌勒佛、王母娘娘、財神、劉海、和合二仙、福祿壽喜、四大金剛、八仙過海、十八羅漢、二十四孝、麒麟送子、李白醉寫黑蠻書、龍吉公主救洪錦、哼哈大會戰、哪吒怒打高蘭英、雷震子空戰辛環、國泰民安、風調雨順等。龍在盤子里出現較多,一個盤子里,幾乎正龍、團龍、臥龍、行龍、升龍、降龍、戲珠龍均要出籠,不同的龍,姿態各異,畫面威武而生動。二十四孝、十八羅漢多畫在天花板上,“二十四孝”畫的是二十四位大孝子感人的故事,上至帝王,下至公卿大夫、讀書士子、平民百姓,無所不包,兒童、成年人、老年人無所不有,故事情節短小精悍,生動感人,畫面形象簡潔。八仙慶壽畫的是三千年結一次果的蟠桃成熟后,王母娘娘招福祿壽三星及八仙人開蟠桃會,各神仙形象逼真,神態自若,喜慶場面氣氛濃烈。八仙過海畫得是蟠桃會畢,返回時路過大海,八仙各拿出自己的寶物踏著坐著漂過大海。十八羅漢有的畫在天花板上,有的畫在額枋上,畫師用寫實與夸張相結合的手法,賦予各尊羅漢以鮮明的個性,使得整個畫面傳神入畫。
每座盤子敬神面的柱子上均刻或寫有對聯,少的兩副,多的有十余副,對聯都或刻或寫在長條形木板上,木板有平面的,也有凹形的,凹形的對聯板要正好扣在柱子上。對聯的內容表達的是人們喜慶豐收的心情、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、五谷豐登、送來子男等。盤子的正面匾額也為盤子的格腦,上寫“天官賜福”幾個字,這說明盤子會祭祀的主神是天官,是上元一品賜福天官,即總主諸天帝王的紫微大帝。這樣一尊神靈,本來具有無限的神力,但在盤子會中,人們更看重的還是他那資育眾生的能力,在盤子前祭祀的女人,實際是在求子。在民間百姓看來,多子多孫才是最大的福,求天官賜福,就是求天官早日送來一個大胖小子來,所以,盤子會又叫天官會會、小子會會。
談盤子不得不說它的起源。盤子來源于古代的搭神棚活動,神棚是用椽子、帳子搭成,其形狀猶如帳篷,棚內設香案,擺放供品,供三官。盤子名稱的來歷,民間有盤盼諧音說、盤瓠說、古建支撐物盤子說、擺放供品的木盤子說幾種,我覺得應該是擺放供品的木盤子演變的結果,因為古代祭神時,供品多擺放在一個長方形的木盤子上,盡管有時也有供桌,但供桌上仍然放著木盤,就是當今盤子上的供板,四周圍合也是一個長方形的木盤子,長期演變也就叫成了“盤子”。其實,盤子的來源我們還可以從古代神像出行中找到影子。北魏時期,“行像”之風盛行。所謂“行像”,即把神佛像裝在彩車上,是城鄉巡行的一種宗教儀式,又稱為“行城”“巡城”“出巡”“出行”。神像出行隊伍中以辟邪的獅子為前導,寶蓋幡幢隨后,音樂百戲,諸般雜耍,熱鬧非凡。佛像則加蓋頂保護,以避免至尊至圣的佛被日曬雨淋。流傳千余年的民間抬樓轎出行至今盛行不衰,樓轎用木雕成轎子形狀,油漆彩繪,上置寶蓋,四角挑頂,四角掛有紙燈,祭祀時,置神像于轎子內,四個轎夫扛抬,金瓜斧鉞組成的儀仗隊做前導,八音緊跟,民間雜耍百戲隨后,場面壯觀,熱鬧異常。出行隊伍每過村莊都要舉行路祭活動,神轎橫路擺放,前置供桌,擺放供品,舉村及過往行人均要于神樓轎前燒香禮拜,有的還拉著豬羊在樓轎神前獻牲。頓時,路上炮仗齊響,百樂齊奏,并做短時間的表演后繼續前行,抬到廟宇舉行安神儀式后,即在廟上舉行祭祀活動。隨著時日的增加,行像的蓋頂及樓轎越來越復雜,越來越精致,逐漸演變成廟宇和神龕的樣子。唐宋以后廟會的迎神、出行大都是這一時期“行像”活動的沿襲和發展。元明以后,“行像”之風才逐漸衰落,很少見于記載。但在偏僻的呂梁、陜北山區,此活動仍在延續。
這種樓轎與盤子極為相似,上部是宮殿式頂,重重疊疊,極為豪華,下部有彩繪圍欄,中間有四根柱子與上部相連,整個樓轎看上去就像一座金碧輝煌的微型廟宇。這種樓轎本身既是廟宇,又是神龕,這情形已與柳林盤子大致相同,不同的是所請的神靈不一樣罷了。從“行像”之風及樓轎的流傳來看,盡管現在保留下來的柳林盤子最古的是清光緒二十六年,但推到唐宋乃至北魏是一點也不為過的。
盤子也有它的發生、發展、繁榮、衰落和復興的歷史過程。盤子最初的形態即為搭神棚,這一時期大約在北魏至隋唐時期。到宋元時期,已由搭神棚向木結構盤子過渡,當時的盤子結構簡單,造型粗獷,只出現一些廟宇的簡單形狀。明清時期,盤子藝術已走向成熟,這一時期的盤子雕工精細,畫技高超。清末到民國初年,盤子發展迅猛,已遍及城區及穆村大街小巷。當時,穆村有盤子十五座,柳林鎮有盤子三十二座。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,盤子被作為“四舊”廢除,尤其是“文革”期間,盤子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劫難,所有的盤子幾乎全被焚毀。從80年代開始,盤子逐漸恢復起來,到90年代初期,柳林、穆村一帶的盤子已經過百,發展到現在,柳林盤子已超過一百三十余座,且雕工越來越細,規模越來越大。每年正月十二到正月二十六,大街小巷到處都是盤子的世界,燈的海洋。游人到處,不需要向導,只要奔燈火集中處,或循聲而進,就可以找到各個盤子活動點,可以看到盤子會的活動盛況。
盤子會其實也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廟會,不僅善男信女們趨之若鶩,樂此不疲,就是凡夫俗子也傾家出動,徹夜狂歡,被眾多的中外民俗專家譽為“東方狂歡節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