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家溝村——
時光中鋪展的詩意村落
□ 文/圖 本報記者 木二東
在那片被群山溫柔環抱的秘境里,隱藏著一個被歲月雕琢的古老村落——孫家溝村。它靜靜地躺在臨縣三交鎮的東部,仿佛是大自然不經意間遺落的一顆璀璨明珠。
驅車穿越蜿蜒的山路,綠意盎然中,孫家溝村緩緩展露其古樸而神秘的容顏。
走進村莊,映入眼簾的是寬敞平坦的道路,村子所在的山坳綠樹成蔭,空氣中彌漫著清新的氣息,微風拂過,樹葉沙沙作響,仿佛在訴說著鄉村的寧靜與和諧。
抬頭映入眼簾的便是巨大的電子屏,駐足一會,可以了解到孫家溝村的一切。石墻上,“用藝術點亮鄉村”幾個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,仿佛是村莊向每一位訪客發出的誠摯邀請。
大字下方的流水隨著大山的河道徜徉盤旋,發出巨大的聲響,如同大自然最悠揚的樂章,回蕩在山村里,為寧靜的村莊增添了幾分靈動與生機。溪水清澈見底,倒映著藍天白云與岸邊錯落有致的古建筑,像一幅流動的寫意山水畫,讓人心曠神怡,忘卻塵囂。
孫家溝村,一個擁有400多年歷史的古老村落,它的每一寸土地都鐫刻著歲月的痕跡。古民居以青灰色基調的窯洞式建筑為主,依山而建,層層疊疊,錯落有致。這些窯洞,或靠山而挖,或磚石砌筑,形態各異,卻都透露出一種質樸而堅韌的美。走在狹窄的石板路上,兩旁是斑駁的墻壁和古樸的木門,每一扇門后都藏著一段故事,等待著有心人的聆聽。
其中,最為壯觀的莫過于那座被稱為“山西最大四合院”的連環套院。十三個四合院緊密相連,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建筑群,規模之宏大,布局之精巧,令人嘆為觀止。在這里,你可以感受到古人對于建筑藝術的深刻理解與獨特追求,每一處細節都透露出匠人的心血與智慧。
如果說古建筑是孫家溝村的外在風骨,那么藝術則是其內在的靈魂。
20世紀90年代初,國家一級美術師、北京畫院畫家謝永增與孫家溝村結緣,他的畫筆讓這座古老的村莊煥發出了新的生機。2019年,謝永增孫家溝藝術館的成立,更是為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。藝術館依山而建,由幾十孔大小各異的窯洞組成,每一孔窯洞都是一個小展區,展示著謝永增及眾多畫家的優秀作品。站在這些作品前,仿佛能感受到畫家們對這片土地的深情厚誼,以及他們通過畫筆所傳達的那份對美的追求。
站在二樓的觀景臺上,俯瞰整個村莊,那些熟悉的院落、窯洞和溪流在畫家的筆下被賦予了新的生命,變得更加生動而富有感染力。
孫家溝村不僅有著豐富的自然景觀和藝術資源,更有著深厚的人文底蘊。據傳明末清初時,孫、王二人最早到此謀生,因孫姓年長且當地有黃土高原罕見的泉溝,故得名孫家溝村。據村內家譜和墓碑記載,王家在剛到孫家溝時生活一直處于貧寒度日、煢煢孑立、舉目無親的狀態,在王承世一代甚至淪落到三交賣燒餅,而王家自此也走上了經商之路,到第五代王秉文的晚年和第六代自福等兄弟時,家業漸興,一代勝過一代。
在王恩潤院,置身其中,仿佛能夠穿越時空,與那些曾經生活在這里的人們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。那些保存完好的匾額、木雕、磚雕等裝飾品,無一不透露著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。站在“繡樓”前,仿佛能看見當年小姐們在此繡花吟詩、嬉戲打鬧的場景;走在狹窄的走廊上,耳邊似乎還回響著家丁們忙碌的腳步聲和主人家的歡聲笑語……
在背坡上住宅中規模最大的一處稱“十連窯”,因為它的正房共有10孔窯洞之多。“十連窯”坐西朝東,由上往下數是背坡的第二層窯洞,有內外兩道院門,外院門門匾額書“源遠流長”,內院門上匾額書“樹德居”。
走走停停回望這片被藝術點亮的古老村落,心中充滿了感慨與不舍。大山里有如此的美景,真讓人意想不到,因為,在這里,我感受到了時間的厚重與文化的深邃,找到了心靈的歸宿與寧靜的港灣。